您当前位置: >> 收藏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建水紫陶
[ fun88移动版网   发布时间:2017-08-25       来源:fun88移动版网 ]


建水紫陶拉坯现场

建水紫陶拉坯现场
让人赏心悦目的紫陶


烧制建水紫陶的柴窑

滇南名镇建水,古称临安,是有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滇南邹鲁”的美誉。这里还是中国四大名陶——建水陶的原产地。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呈赤紫色。在行走红河谷采访中,记者被建水紫陶恰到好处的一抹紫深深吸引。

从历史深处走来

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有明清粗陶生产工艺的基础,经历代建水紫陶工艺大师之手,建水紫陶有“文人陶”之称。据说,清光绪年间,陶工潘金怀偶然用采自七彩山的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搅浆过滤成紫红色的陶泥,用于制成器皿,烧成后呈紫红色,再用鹅卵石打磨,质地细润,从而开创了建水紫陶特有的无釉磨光生产新工艺。到了民国年间,张好、王定一、向逢春等工艺大师,在继承传统紫外线陶工艺的同时,广泛采用唐诗宋词、名家书法、名碑名贴以及花鸟山水、楼阁亭榭等为装饰纹样,直接在未干的陶坯上描绘出图案,然后将坯上的字画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刊刻挖出,又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的五六块,少则两三贴,从而开创了刻填彩泥的“残贴”和“淡艳”装饰工艺,使建水紫陶以造型美观、装饰独特典雅而闻名于世,成为了“陶中独秀”。

建国初期,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2008年6月,建水紫陶被文化部正式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建水紫陶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出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朴典雅。时至今日,建水紫陶仍固执地沿用着数千年前发明的制陶工具,在简陋的陶车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同时,建水陶产品丰富多彩,有瓶、尊、盆、盘、碟、碗、壶、缸、烟斗、文房四宝、乐器、日常生活用品等,受到人们普遍喜爱。

恰到好处的一抹紫

柴窑陶,指使用柴火在专门的窑内烧制出来的陶器,其窑变后显现出来缥缈的意境及迷人的色彩。

记者走进铭窑昌泰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建水紫陶产业园的基地,看到了传说中的柴窑。公司负责人李立华说:“要‘伺候’这座柴窑非常吃力,温度控制、送燃料、冷却等都需要精准控制,要有经验丰富的人互相紧密地配合。同时,柴窑的成品率远远比不上其他工业化生产的器物,且出窑之前永远不能控制色彩的变化。当然,这也意味着每一件器物是独一无二的。”

据李立华介绍,建水紫陶以“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亮如镜”闻名于世。之所以具备以上特点,主要取决于它的材质,即建水陶土。建水紫陶陶土来自于碗窑村以西五公里的五彩山,必须采集那些颜色纯正自然、土质细腻、纯净无杂质的优质彩泥。而取回的红、黄、紫、青、白五彩陶土分别堆放晒干,然后敲碎成粉末状,以便更好地溶于水,再筛去粗砂杂质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五色原土按比例配制,放入缸内加水搅拌成浆状。接着经过搅拌淘洗,使泥浆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后,就装入缸中,静置发酵,待需要时就可以取出来作为制坯的原料泥使用。此时材料才算准备好,紧接着进行手工拉坯塑型、书画装饰、雕刻、彩泥填充、陶坯修整、焙烧成陶以及打磨抛光。

据介绍,因紫陶泥料的无砂细腻,可经过精细的打磨而得到陶明如镜的“无釉磨光”效果。高温的焙烧,使得陶质坚硬如铁,一件上好的紫陶要通过多道工序,使用不同的磨具才能完成。打火皮是第一道打磨工序,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细砂石打磨留下的拉丝,最后用鹅卵石抛光,细致复杂的过程后,原本暗淡粗糙的陶体被磨出了镜光,最后用油脂对陶器进行周身擦拭。经过如此细致繁缛的过程,粗糙无神的陶器,才会显出诱人的光彩。

建水紫陶恰到好处的一抹紫,在悠悠的时光里,使人看了赏心悦目。(fun88移动版日报记者 李艾丽)

编辑:蒋婵雯
分享到:
相关链接
下载fun88移动版+客户端
关注fun88移动版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