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fun88移动版史话
一段名门望族历史 一部清官廉臣传记
——华宁张氏的族源与名人
[ fun88移动版网   发布时间:2020-06-22       来源:fun88移动版日报 ]

□ 记者 马兰

华宁张氏在古代是一个望族,当地至今仍传颂着“一门四进士三御史”的佳话。在明清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家族可谓科甲连绵、人才辈出。明代进士王元翰曾经这样称赞张氏一族:“先后才俊,萃于一门,积善之报,庆施祚裔。美哉贤乎!”除了代不乏人,史不绝书外,张氏一族令后人称颂的还有世代相传的清白家风。翻开张氏的族谱,摆在我们面前的,既是一段兴盛百年的名门望族史,也是一部满门皆清官的荣耀传记。

宁州张氏源流

查阅史料可知,宁州张氏的源流,可追溯到始祖张绵(又称张连)。《张氏族谱》中曾称“我先世自西歧迁至大理,从段思平镇杨广……后始勃发,元至正吏目,祖任南宁,以宦为家……其世序表列:一世绵(参军)……七世恭(宁州吏目)其裔孙及今已传二十余世,宗支繁茂,遍县越境”。位于通海县杨广镇杨广的张氏宗祠,张氏第十五代孙张法孔于康熙三十八年重立墓碑时撰写的《皇明诰封太淑人始祖妣孺人杨氏墓志》记载:“元至正间,祖籍陕西的宁州吏目张恭,五世祖张珠授纪室参军,镇守杨广,落籍通海,传至张恭,移居宁州,从而发展成为华宁县内一大姓。”由以上史料可知,张氏长期默默无闻,以务农为本,经过数代积淀,到元代至正年间,第七代子孙张恭才出任宁州吏目。进入明代,张氏家族开始兴盛,张恭的第六子张文礼登永乐甲申进士榜,成为临安府第一位进士。而光大张氏门楣并把家族荣耀推向高峰的是张恭第三子张文彬一支,这一支的后代张西铭、张凤翀皆进士及第,堪称张氏家门盛事。

曾参与编纂《华宁县志》的地方学者马朝中说,张氏一门多为饱学之士,不少人成为秀才、举人或获取贡生资格,先后多人进士及第,而无功名但德才兼修者也为数不少。从明永乐年间张文礼中进士到清乾隆年间张登鳌中进士、张藻中解元,跨越两个朝代,历时300多年。

“天下清官最”张法孔

“说到张家的清官,不得不提被誉为‘天下清官最’的张法孔。”马朝中说,“在掌管钱粮的职位上,他公正无私,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将张氏清廉的家风发扬光大。”根据多年潜心研究,马朝中向记者简要回顾了他所了解到的张法孔生平:张法孔,字南鲁,是华宁县宁州街道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张法孔考上进士,授户部郎中,转粮储兵备道。他奉命令督饷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发放无亏空短少。后改提督建昌学道,依然清操绝伦,门无私谒。天启七年(1627年),张法孔升湖广廉宪,用刑持平宽仁,公平正义,审判的案件没有出现冤狱之案。

崇祯三年(1630年),张法孔升山东右布政使。崇祯九年(1636年),又调任四川左布政使,在此职位上他更加严格清廉守节,负责向民间征收各项银两时,他分厘不加;向边关发放银两,也分厘不少。当时正值多事之秋,国家多难,他把自己上任期间紧缩开支节省下来的三十万两公粮报批后充作军饷,他常说:“我不能深入前敌捐躯报国,怎么还能搜刮民财以愚子孙?”自古清官难逃滑吏手,为国为民的张法孔因为一个意外惨遭诬陷。崇祯十年(1637年),张法孔押送饷银至夔州(今奉节),不料被劫。此事被巡抚王维章参劾,导致他降级留任。后来,蜀王上疏说张法孔异常清廉贤能,恳请朝廷表彰并重用。但张法孔自己却决意引退,辞官回乡,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崇祯时,张法孔被旌表为“天下清官最”。

秉公执法的张亮

张亮是华宁县宁州街道人,也是张氏家族有名的清官。他稳重而少言语,明万历年间选上贡生,授任四川叠溪县训导,转孟州(治所在今茂汶)学正,随后代理温江县令。

当时军事频繁,军队过往的地方军需物资量大,周围各县的知事难以应付,纷纷逃避。而张亮却能备足帐篷、粮草、用具等物资供军用,让军队和民众都得以安定。因为才能出众,张亮被委任金堂知县,一时间政声大振。

“博大端方之士,磊落超众之才;内可寄六馆之储,外可授干城之任。”抚按交相这样上疏称赞张亮,在他的极力举荐下,张亮调任犍为当知县。

犍为向来有“严邑”的称号,在当时被视作“刁悍难治”之地。上任知县的张亮恩威并用,秉公执法。他为蒙受冤屈的弱者伸张正义,对犯法的地豪强者严惩不贷,不到一年时间,当地百姓对张亮这个知县心悦诚服。

有上级官员到犍为,发现张亮才能出众,便竭力向巡抚推荐,于是张亮被选拔到京城任用。

后来因为丧子,张亮五次请辞,最终辞去了官职回归田园。回乡后张亮致力于修建桥梁、建宗祠、修祖坊,扶贫济弱,建设故乡,直到80岁离世。

数百年来,张氏家族还出过张文礼、张瑶、张正道、张登鳖、张芝等进士,这些循吏名臣有些官至巡抚、有些官至监察御史、部分官至布政史,除了“张姓”,他们身上几乎都烙有一个共同的印记—— — 清官廉臣。

编辑:刘玉霞
分享到:
相关链接
下载fun88移动版+客户端
关注fun88移动版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