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滇中人物
留住茶马文化,他独自在乡村坚守
——记通海马鞍制作工匠罗润红
[ fun88移动版网   发布时间:2020-06-29       来源:fun88移动版日报 ]

赶马人已渐行渐远,茶马古道已无铜铃声响,所幸边远山区的骡马还在,马鞍子还在,做鞍子的手艺和师傅还在——


罗润红正运用榫眼工艺,把机腿和鞍脑装在一起。

旧时,交通不便,一代又一代的赶马人赶着马,踏着茶马古道,从远方驮来交换的物资,方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外界先进的文化。

在赶马人的生活中,马鞍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若是没了马鞍子,赶马人就无法出门远行。所以,那时有一批人以制售马鞍子为生,通海县九龙街道三义马家营曾有近40位马鞍子师傅。如今,社会进步,交通发达,许多师傅都放下工具寻找新的出路,只有罗润红一人还坚守着祖传的手艺。

一家五代做马鞍

夏日的上午,太阳已经晒得人有些慵懒,循着乡间小道来到一座小院门口,成堆的栎木以及传入耳中的阵阵刨木声,让人心下了然,这便是罗师傅的家了。一进门便看到罗润红正忙着赶制河口的一批订单,毫无慵懒之态。

今年51岁的罗润红,已经做了三十余年的马鞍子,是一位实打实的“老师傅”。罗润红说:“往上数的话,我家上四代人都是做马鞍子的,我父亲做了一辈子,我从小就知道马鞍子这东西,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16岁时,罗润红初中毕业,因成绩不理想,便跟随父亲学做马鞍子。

据他介绍,20世纪80年代,通海高大乡以及团田、水塘等山区村寨,几乎每家每户都养骡马,马鞍子的市场极好。当时,马家营还有近40人做马鞍子,罗润红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村里人会把马鞍子拿到通海县四街镇的七街市场上去卖。罗润红家的马鞍子质量上乘,客人会专程牵马到家里购买。

“当时我还在读书,放学回来经常能看见三四匹骡马拴在门口。客人来家里取货,可以给自家的马试试,哪儿有问题当场就调试好。那时,应该是我记忆中马鞍子最好卖的时候了。”罗润红说。

其实,还在读书的时候,罗润红就已经会做马鞍子,只是技术不够精湛。跟着父亲学习的那些年,他把客商反馈回来的想法、意见都记在心里,常年积累,他的经验也就丰富了起来。

“好鞍”要靠好手工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好马配好鞍”,何为好鞍?在罗润红看来,这个“好”字首先是要合适,置于马背之上,能够跟马背高度契合,并且不会对马造成伤害,这就可以称得上是一副好鞍了。

纯手工的木制鞍子,分为鞍壳和架子两部分。鞍壳又由鞍脑、机腿、鞍板、平水档几部分组成,架子分为架脑、架脚、架档。一副好鞍,要经过出毛料、画鞍脑线、解榫、剔龙口线、打眼、穿鞍板、装平水档等数十个步骤,细算的话,其实是很复杂的。以前,罗润红做一个鞍子需要三天,现在,只需要一天的时间。

做马鞍子,罗润红首选栎木,坚硬且耐磨。每年,罗润红都要到新平、红河等地采购栎木,采购回来,已经风干的直接使用,还没干透的便等干了再用。

备好的栎木,按照马鞍子的尺寸用刨木机刨好,然后才开始画鞍脑线。木制的马鞍子,最精巧的地方便是它不用一钉一铆,只运用古老的榫卯工艺,可以承重数百斤却三五年不会散架,当然,这也是最考验鞍子师傅的地方。

罗润红说:“鞍脑上有很多地方需要画线,龙口线、半脚线、榫眼线,每一个地方都要量好尺寸再画线,这样一榫一眼凑起来才会严丝合缝,鞍子才结实。”

画好了线,就开始解榫。在外行人看来,在一块栎木的中间位置,全手工凿出一个“眼”,还要刚刚好让另一根木头可以“钻进来”,这是一件极有难度的事情。但对罗润红来说却极其顺手,一把锤子,一把专用的刀,叮叮当当几下,便已经凿好了一个“眼”。

鞍子与马若要完美相配,便需要在鞍壳上剔出一道弧形的龙口线,这是鞍子贴合马背脊梁的地方,马是否舒服,是否可以更好地驮运货物,这与龙口线有关。罗润红表示:“以前,我每次剔龙口线都要画线,现在做多了,拿起锯子就可以锯出来。”

此外,鞍壳上要打眼,分为梢绳眼、胯屁眼、棕垫眼。马在驮运货物的时候,一根绳子从梢绳眼穿过,拴在马的脑袋上,上坡的时候马鞍子不会后滑;另一根从胯屁眼穿过的绳子要拴到屁股上,下坡的时候马鞍子不会前移;棕垫眼则是用来固定棕垫的,以便更好地吸汗,并减少鞍子对马的摩擦。如此看来,马鞍子实在是一个精巧的物件。

穿鞍板、装平水档、打架脑、装架脚和架档……只要说起做马鞍子的事,罗润红似乎就停不下来,说到激动之处,他还会拿起身边的工具,亲自示范。

独门手艺收入高

现代社会,再也不是衣食住行都依靠马驮的年代,马蹄声渐渐消失。通海周边地区已经无人养马,罗润红的马鞍子便销往稍远一些的红河州元阳、金平、河口及曲靖会泽等地。

据他介绍,这些地方,有些山区村寨过于偏僻,车子无法开到田地边,栽种了香蕉、洋芋等作物也不能靠车搬运。所以,当地便有人专门饲养马匹,在山区运输作物。罗润红介绍:“他们只要牵着马,把东西从田里运到路边的车里就好了,往返一趟能挣二三十块钱,这个收入是很可观的,他们相互介绍,养马的大多都来找我买鞍子。”

现在,罗润红每年可以做300余个马鞍子,每个鞍子可以卖300余元,每年的收入近10万元。当然,对罗润红来说,做马鞍子不仅是因为可观的收入,更关键的是做马鞍子这门手艺已经陪了他半辈子,他说:“剩下的人生,只要我还能做,我就会一直做下去。下一步,我想将这门手艺申报为县级‘非遗’,不知道能不能批下来。”(记者 何超 文/图)

编辑:刘玉霞
分享到:
相关链接
罗润红正运用榫眼工艺,把机腿和鞍脑装在一起。
下载fun88移动版+客户端
关注fun88移动版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