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史海杂谈
民国初年的江城私塾
[ fun88移动版网   发布时间:2018-04-25       来源:fun88移动版网 ]

私塾是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机构,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日常教学的内容,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记者途经江川区江城镇采访,听当地老者在街市之间谈论起江川文庙时提及当地的私塾,好奇之心油然而生。

据江川地方志记载,大概在100年前的民国初期,如今的江城镇已经开办了公立的高等小学和初级小学。清末的“戊戌变法”后,当时曾任县令的杨尚懿,效法“维新”,首办新学,学校由私学转化为公学。说白了,就是把当地的私塾改为“小学堂”之类的公立学校,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学习科学文化相关知识。

据说,民国初年的江城有的人家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新式学堂读书。他们商量后聘请本地较有学识、有声望的长者教孩子读四书五经。究其缘由,83岁的当地老者李继星说:“民国初年时,我们这里是有私塾的,但是大概是在1930年左右就被公立的学校取代了。以前,听比我年纪大的人说,在私学转为公学后,人们出于对传统思想的认识,和对新学的陌生,一部分家庭富裕或思想保守的人,对当时的公学并不认同,至少会有些看法。基于这样的原因,他们还是会自己或者几家人共同请先生到家中教自家的娃娃。”

据了解,在这样的私塾中上学的学生,一般在10多人左右,没有休息日。一年中,只有逢年过节老师回家时,学生才会放假。“听说那时候,我们这里出现过3个私塾,一个在北门,一个在南门,还有一个好像是在西门。听说,在西门教书的先生还是清代末年的秀才,人称‘韩八郎’。‘韩八郎’是何许人,我们就不清楚了。”李继星继续说。

至于私塾的学费和所学,现年78岁的张哲生是这样表述的:“我的长辈倒是读过私塾,他们的学费不低。听长辈说,那时他们管学费叫‘学金’,每人每年大概是7到10块银元。我们这里的人旧时基本都是靠种地为生,一年7到10块银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况且,逢年过节学生们还会给老师送点礼品之类,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和感谢。如果有新的学生要投于门下,老师就会将孔子牌位供奉在课堂正中,并坐在牌位前面接受新进学生的跪拜,然后学生才正式入学,学的是《三字经》《目前杂字》《百家姓》和《千字文》等内容。虽说是学,但老师一般是不会进行讲解的,只是要求死记硬背下来。要是记不得或是背得不通顺,就要罚跪,直到能熟背为止。”

私塾除了教授《三字经》《百家姓》等需要熟背的科目外,还会开设书法课,毕竟在那时人们的书写还是要依靠毛笔。而在私塾中所上的书法课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先是描红,其次是写影本,然后是临帖。那时,要是写得一手好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学有所成的一种体现。“在用毛笔书写的时候,老师会突然用手抽学生手中的毛笔,如果被老师抽走,就会被打手心,不是用手打,而是用老师座位后面挂着的‘戒尺’。听说,老师用‘戒尺’敲打学生的力道,是根据老师的心情和对学生的印象来拿捏的。打得重,不一定说明老师对谁给予厚望,没准是老师真的生气了。轻了,也不一定是对谁失望,没准老师很看重你,只是小以惩戒罢了。还有,上课不守规矩那肯定是要被打的。”张哲生笑着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私塾这种源自古代的机构,在时代的进步中慢慢地被新式学校所取代,淡出了江城当地人的视线,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留给人们的仅有那口耳相传的古旧气息,以及对它的好奇。(fun88移动版日报记者  顾世丹)

编辑:蒋婵雯
分享到:
相关链接
下载fun88移动版+客户端
关注fun88移动版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