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fun88移动版 >> 时政
通海:阔步迈向全面小康
[ fun88移动版网   发布时间:2020-07-14       来源:fun88移动版网 ]

□  fun88移动版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超

盖新房搬新家、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通海县瞄准短板,以狠抓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省市考核调研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为重点,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0户2400人和3个贫困行政村、6个巩固提升村实现全部脱贫出列。农村贫困监测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19元,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个百分点,脱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3750元。

拓宽产业扶贫之路

“目标是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通海县扶贫办主任刘双梅表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通海县突出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积极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畜禽养殖和蔬菜花卉、鲜食玉米、野山椒等短平快产业项目,确保每个有贫困人口的村组都有1至2个致富产业、每户有条件的农户都参与1个增收项目。

通海县农业部门、扶贫部门因地制宜,在全县贫困地区推广种植野山椒,2019年全县有1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了野山椒的种植,共补助野山椒种苗356340株,补助地膜216卷,种植面积为279.5亩。产品实行订单生产,统一标准,按照市场行情以不低于3.5元每公斤的保护价进行收购。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野山椒销售价格达5元至6元每公斤,每亩收入达6000元至8000元,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

如今,以“通海五垴山云参”为主的臭参种植及林下天麻种植、野生蜂蜜养殖、香椿、柑橘等特色产业不断在通海县各贫困村(组)发展壮大。

为了助推贫困户增收,通海县建立完善了本土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部门通过项目扶持壮大了本土农业企业,并与东绿、茂源、宋威、高原等蔬菜出口企业联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面,构建起了“家庭农场+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等多种联结发展模式。同时,政府引导县内的4家蔬菜企业(留云进出口有限公司、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云南通泰贸易进出口有限公司、云南通海广源蔬菜有限公司),针对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增收。

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

高大乡代办村委会老熊箐村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有30户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72人。一直以来,因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滞后、泥石流滑坡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面临着严峻挑战。2016年,老熊箐村易地扶贫搬迁暨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程项目全面启动,走出了老熊箐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第一步。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扎实推进,高大乡于2017年2月在搬迁安置点成立了老熊箐易地搬迁临时党支部,整合了县、乡、村三级力量,从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产业发展、新村配套设施、旧村拆除复绿复垦等方面,共同推进老熊箐村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目前,老熊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村道路、场地硬化、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建设、电力设施、人畜饮水、管道安装等基础设施工程已全面完成并投用,建成率、竣工率、入住率、资金兑付率、复绿率等均为100%。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让老熊箐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提升,搬迁后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善。

此前,为使老熊箐搬迁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海县易地搬迁指挥部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编制了“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一人一帮扶”计划,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种植四季豆、青椒及烤烟生产为主的传统产业模式,改换为以野山椒、芹菜、甘蓝等市场畅销蔬菜为主的“农对超”经济作物,从源头扭转了贫困群众收入低、无销路的困境。同时,还积极帮助安置点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引导搬迁群众参与发展“云岭牛”扶贫养殖项目,全面促进群众增收。

老熊箐是通海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战中,通海县始终以“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托起搬迁群众安居梦”为行动目标,致力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把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之心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觉意愿和行动,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是通海全县上下所有人的愿望。

刘双梅表示,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中,通海县一如既往地从“志智”双扶上着手,在思想上“扶志”、在能力上“扶智”、在发展上“扶业”,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走“促进就业和高质量发展双提升”路子。

通海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作为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和打赢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战的重要工作来抓,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办公室,安排了2名以上专(兼)职人员,负责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的相关工作。2016年以来,通海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8.43万人次(含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209人次)。

为做好贫困劳动力的服务工作,通海县建立并动态调整完善劳动力对象清单、用工需求清单、乡村公共服务岗位清单,开展贫困劳动力“三清工作”,由各部门进村入户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就业意愿、培训目的、就业情况、技能状况等,做实做细“三清工作”。截至目前,通海县常住人口31.17万人,社会从业人数20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数3.7万人、农村从业人数16.3万人。

“就业培训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吕华介绍,在就业培训中,相关部门结合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主,创新培训服务方式,加大科技培训服务力度。依托通海县蔬菜产业和集散地优势,充分发挥39户市级以上农业企业和18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服务指导作用,广泛开展了蔬菜栽培、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培训。同时,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为目标,不断提高就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组织开展了刺绣、厨师、电焊、建筑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自2016年以来,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1.68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3670人次。

“村里很多人都参加了培训,经过培训,我们干起事来顺手多了。”杨广镇落凤村村民蔡丽琼告诉记者,帮扶越来越具体,措施越来越到位,村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不仅如此,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通海县在全省首家启动运营“人才超市”,搭建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的线上互动服务平台,并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做好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工作,促进校企合作,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培养行业领军人才。

如今,通海的路更顺了、村更美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人更能干了、收入更高了……全县上下正以实际行动全力迈向全面小康。

编辑:陶晓兰    审核:马儒文
分享到:
下载fun88移动版+客户端
关注fun88移动版日报微信